产品核心优势与适用范围

支持安全等级为 A2L、A3、A1 的制冷剂,以及天然制冷剂 CO₂(R744)和氨制冷剂,丙烷,乙二醇等。
设备可用于普通冷冻和深度冷冻场景,满足不同温度需求。
面向未来的设计采用优质铜管(如 ? 铜),热交换器块工作压力最高达 (?)bar,适配CO₂系统。

CEA系列产品

技术改进与安全设计

关键技术优化

特殊加热元件降低比热容,优化除霜系统(块和盘结构设计,保持表面温度安全)。
加热器位置经过测试,确保除霜可靠性;改进接地设计,防止外壳静电充电。
设计通过点火源测试,符合安全标准,材料质量达最高等级。

压力与质量测试

按欧盟压力设备指令生产,常规制冷剂设备超压测试 ,高压设备测试压力至bar。
针对易燃制冷剂和 CO₂进行特殊泄漏测试,所有设备通过严格质量检测。

全球法规科普

二氧化碳制冷剂因其无毒、不可燃、全球变暖潜值(GWP)为 1 等优点,在全球倡导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背景下,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。相关的全球法规主要是围绕削减高 GWP 制冷剂,推动二氧化碳等环保制冷剂的应用展开,具体如下:

《京都议定书》:1997 年缔约,将氢氟碳化物(HFCs)列为规定控制的六种温室气体之一,形成了关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,拉开了 HFCs 限减的序幕,为二氧化碳制冷剂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策基础,促使各国开始关注制冷剂的温室效应问题,寻求如二氧化碳这类低 GWP 值的替代制冷剂。
《蒙特利尔议定书》:1987 年签署,旨在通过控制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物质的生产、消费,保护大气层。该议定书严格限制了臭氧层破坏系数较大的氯氟碳化物(CFCs)及氢氯氟碳化物(HCFCs)类制冷剂的使用和生产,推动了制冷行业向环保制冷剂的转型,为二氧化碳制冷剂等新型环保制冷剂的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。
《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》:2016 年通过,2021 年 9 月 15 日对中国生效。该修正案规定在未来 30 年将 HFCs 和高 GWP 制冷剂的生产和用量减少 80%。其中,美国、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于 2019 年开始逐步减少氢氟碳化物的生产和消费;包括中国在内的超过 100 个发展中国家,自 2024 年起冻结 HFCs 的消费和生产,2029 年实现削减 10%,2035 年削减 30%,直至 2045 年完成 80% 的削减量。这使得二氧化碳作为低 GWP 值的天然制冷剂,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,加速了其在全球制冷行业中的应用进程。
《巴黎协定》:2015 年 12 月生效,明确提出通过全球范围的共同行动,在本世纪内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 2℃之内,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 1.5℃之内。该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确定了总的任务和方向,促使各国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,推动了二氧化碳制冷剂等低碳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与应用。
《欧盟含氟气体法规》:2015 年 1 月欧盟开始实施该法规,通过控制高 GWP 制冷剂的配额和实施行业禁令,逐渐削减 HFC 类制冷剂在产品中的使用。法规要求到 2017 年新车必须使用 GWP<150 的制冷剂。这促使欧盟市场的制冷空调企业积极寻找低 GWP 的制冷剂,二氧化碳制冷剂因其优良的环保特性,受到了欧盟企业的重视,在欧盟地区的应用得到了一定的推动。
“全球降温承诺”:在 2024 年 12 月 5 日举行的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(COP28)上,63 个国家共同宣布加入该承诺。各国提出致力于在 2050 年之前将与制冷相关的排放量至少减少 2022 年水平的 68%,同时还提出了在 2030 年之前制定最低能效标准等目标,这将进一步推动二氧化碳制冷剂等环保制冷剂的广泛应用。